Blog

了解效用(utility):揭示总效用(total utility)、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需求曲线的概念

效用(utilit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理解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将探讨效用的复杂性,包括它的定义、计算和在经济分析中的含义。 我们还将研究边际效用理论的局限性和假设,它提供了有关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和分配资源的见解。

总效用(total utility)和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的定义和计算

在经济学中,效用(utility)是指消费者从消费特定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satisfaction)或幸福感(happiness)。 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消费者从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总体满意度。 它是通过总结每单位消费商品的效用来计算的。 例如,如果消费者从消费第一个汉堡中获得 10 个单位的效用,从第二个中获得 8 个单位,从第三个中获得 6 个单位,则消费三个汉堡的总效用(total utility)将为 10+8+6=24 个单位。

另一方面,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衡量的是额外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导致的总效用变化。 它是通过取消费 n 单位商品的总效用与消费 n-1 单位相同商品的总效用之差来计算的。 例如,如果消费 3 个汉堡的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 24 个单位,消费 2 个汉堡的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 18 个单位,那么第三个汉堡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就是 24 – 18 = 6 个单位。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效用理论(utility theory)的一个重要见解是边际效用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的概念。 该原则指出,随着消费者消费越来越多的商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就会降低。 换句话说,随着消费者消费更多商品,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满足感或幸福感就会减少。 这解释了为什么与后续单元相比,消费者往往愿意为商品的第一个单元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第一个单元的边际效用通常更高。

等边际原则(equi-marginal principle)

等边际原则(equi-marginal principle),也称为等边际效用定律,是一个指导消费者决策过程的概念。 根据这一原则,消费者以这样一种方式分配他们的资源,即每单位支出的边际效用对于消费的所有商品和服务都是相等的。 换句话说,消费者试图通过平衡每种商品相对于其价格或成本的边际效用来实现最大的整体效用。 例如,如果消费者有一定数量的钱可以花,并且正在考虑购买汉堡或披萨,他们将以这样一种方式分配他们的钱,即最后一美元花在汉堡和披萨上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是一样的。

个人需求曲线(individual demand curve)的推导

效用(utility)的概念也构成了推导个人需求曲线(individual demand curve)的基础。 假设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需求曲线显示消费者愿意并能够以不同价格购买的商品数量。 一般来说,需求定律表明,随着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个人需求曲线来源于边际效用的概念。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将继续消费一种商品,直到最后一单位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他们愿意为此支付的价格。 如果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需要更多商品,因为边际效用超过价格。 这导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其中需求量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反之亦然。

边际效用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对理性行为的假设

虽然效用理论为消费者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个限制是它假设消费者行为理性,总是寻求最大化他们的效用。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完善、心理偏见、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消费者未必总是做出理性的决定。

另一个局限是边际效用理论只关注个人层面的分析,没有考虑更广泛的经济因素,如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和市场条件。 此外,它假设消费者完全了解自己的偏好,并且可以准确地衡量和比较不同商品的效用,但情况可能并非总是如此。

总之,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如何做出选择和分配他们的资源。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提供了对消费商品满意度的见解,而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和等边际原则指导消费者进行决策过程。 从效用理论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进一步说明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 然而,在将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现实情况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边际效用理论中理性行为的局限性和假设。

发表回复

error: 版权保护内容 !!